小组介绍 - 中欧社会论坛 - China Europa Forum

小组介绍

打印

全球化给不同地区的人们带来的日常问题是语言沟通。历史上各个时期都分别有过几种支配性的语言,在宫廷外交、商业往来和精神传达中充当媒介:传说中的古希腊语,欧洲中世纪时期的拉丁语,亚洲地区有波斯语和汉语,18世纪的法语,目前的英语。与以往不同的是,在近40年的去殖民化的历史过程中,多元文化的价值得到大力宣扬,“话语权”成为平等及身份认同的重要诉求。我们可以看到在各种国际会议中,以母语发言常常成为民族、国家身份或文化权利的确认方式;在另一些场合,坚持使用母语却容易造成冲突和沟通中断。

欧洲和中国作为欧亚大陆的两端,是历史上多次文化大融合的中心,形成了多元文化和多种语言在同一空间并存的丰富景观。冷战之后,中欧之间进入了历史上的第三次相逢,彼此的交往前所未有地频繁、高速和广泛,因而也增加了人际沟通、文化理解、社会整合和外交关系的复杂性。2008年以来多次出现的中欧关系紧张,都与新闻媒体如何使用语言宣传工具有直接的关系。在跨文化化情境中,人们往往处于张力之中:到底应该遵循“天下为公”的泛文化认同,还是应该以基底文化认同出发,谋求跨文化理解和相互接纳?语言与文化,认同与沟通,在建立与“他者”的关系中,是“合”的力量强,还是“分”的力量强?

我们组成了“多语言社会与语言沟通:欧洲与中国如何相互借鉴”的研讨小组,旨在将中国和欧洲各地的多语言和跨文化研究的专家和实践者聚集到一起,带着所属社会的特点,有时还会立场先行,在中欧社会论坛的框架下展开一个长期的研究对话,使这些不同语言、不同地区的人可以一起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课题,相互交流各自对跨语言和跨文化问题的经验和研究心得,进而为消除误解、促进深层对话和人类理解提供新的视角,提炼新的认知方式,共建新的知识。

同一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