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 - 中欧社会论坛 - China Europa Forum

第一期 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

打印

陈彦、周永章做客"中欧社会论坛·中国直播室"谈“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

摘要:“中欧社会论坛•中国直播室”2014年首期对话邀请到著名学者、“中欧社会论坛”执行主席陈彦与广东省政协常委、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周永章教授参与,两位嘉宾围绕着“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展开对话。凯迪网络(http://www.kdnet.net)进行了全…

【背景】

中欧社会论坛是在中国和欧洲社会间展开深层接触的一种尝试,旨在促进两个社会广泛而持续的对话和理解,以期携手应对人类社会大变迁中面临的共同挑战。2014年,正值中法建交50周年。值此契机,借鉴欧洲经验,以“治理现代化——中欧对话”为主题,“中欧社会论坛•中国直播室”隆重推出。

【活动直播】

第一节 中欧社会论坛•中国直播室重新开启

主持人:大家好!我是今天的主持人魏微。今天是中欧社会论坛中国直播室重新开启的日子,从2007年到现在,中欧社会论坛中国直播室已经持续做了4期,我们希望藉此打造一个中欧民间社会持续性的对话空间。今天是第4期,我们请到了中欧社会论坛执行主席陈彦老师和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的周永章教授。这次活动由南都和中欧社会论坛一起打造,广州市法泽城市与公益研究中心以及凯迪网络承办,凯迪网络将进行全程图文直播和视频录播,非常感谢大家的关注。

今天的主题是“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非常欢迎两位来到中国直播室!

第二节 “2014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共识文本》内容介绍

主持人:中欧社会论坛今年的主要活动是“2014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周永章老师参与到了大会《共识文本》初稿的撰写。昨天举行了中国新闻发布会(广州站),我想问周教授,是什么样的初衷让您参与到这个活动来,做了这么多的投入和工作?

周永章:今年中欧社会论坛的主题为“应对气候变化,反思发展模式,共建公民伦理”,前两者是我最近十年一直关注的议题,所以我非常认可这个话题。中欧社会论坛决定出一个《共识文本》,我觉得这个主意也非常好。当初在商定撰写团队的时候,首先谈的是北京的专家,可是在同陈主席的交谈中,我们觉得应该发挥广州专家的作用,所以最后形成两个团队——北京团队和广州团队,大家一起撰写《共识文本》。广州这边很重视《共识文本》,大家可能都关注里面的主要内容,我们主要倾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际社会(比如说欧洲和中国)对气候变化的认识,特别是说作为民间社会,大家的认识是怎样,我们要把它写出来。这些认识包括气候变化的来由、影响,这里有些是科学的共识,有些是政治的共识。

第二,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欧洲和中国的民间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应该有自己的立场,我们试图把这个立场展现出来。另外,我们在认识的基础上要提出倡议,倡议中国和欧洲的民间力量参与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潮流中来。中欧双方有一些共识,肯定也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如何协调,如何包容,真正体现中欧双方的共识,我们也在文本中有体现。有差异的地方不一定去避讳,而是可以可以把它写出来的,这是我们总的思想。

第三节 《共识文本》撰写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主持人:感谢您的团队的全心投入。我听说陈主席这边已经把初稿的内容跟欧洲的专家和民众做了第一轮的沟通和交流,不知道他们对这个文本有什么反馈?

陈彦:一方面,《共识文本》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它的起草和讨论过程,促进中欧双方交流和对话。另一方面,我们确实希望中欧民间社会能够在关于怎么样应对气候变化,怎么样通过气候变化的这个问题来反思今天发展的模式达成一个共识。

刚才周教授也说了,这个共识的达成并不是说我们大家都放弃自己的坚持,如果有分歧,我们也可以把它写上去,明确我们到底有哪些分歧。假如我们有分歧没办法弥补的话,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分歧,是历史的原因,文化的原因,还是发展阶段的原因等等。由于我们需要做大量的翻译和传递的工作,把《共识文本》全部译成英文、法文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我们先抽出了一部分关键的东西给欧洲的专家看,他们有一些反馈。比如昨天会议上提到的,他们希望中方出的《共识文本》能够加强两个向度:一是国际的向度,中国民间社会是不是可以在关心中国问题的同时,也关心一下欧洲的问题、非洲的问题、印度的问题、南美、北美的问题。二是要更多的向前看,如果我们如果向后看,向我们的传统和历史看,我们是不同的,但如果我们向前看,我们面对的是同样的问题和同样的挑战。

当今社会各个国家、各个地区都互相依赖在一起。我们跟欧洲的关系、跟美国的关系甚至跟印度的关系都是一个互相依存、互相依赖的关系,而不是像原来那样相互隔绝的状态。比如说面对气候变化,中国做很大的努力说我们要减排、要低碳,但是别人减排、不低碳,你的低碳就没有作用。大家面对共同的问题,需要一个共同的行动。从欧洲的角度讲,欧洲联盟的建设值得参照,它的思路是这样的,欧洲国家能够采取一种民主的方式,慢慢组成了一个大的国家集团,这个大的国家集团现在变成一个联盟,从开始的煤钢资源的共享,慢慢扩展到经济问题、税收问题、财政问题、欧洲中央银行都加入进来,这对欧盟27个国家都是有约束力的,所以现在希望慢慢形成一个共同体来面对全球性的问题。

这个启示就是说,我们在面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也是可以联合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中欧社会论坛希望能够促进中国与欧洲民间社会的对话,达成一种共识。

第四节 如何进一步完善整个《共识文本》

主持人:整个《共识文本》的形成过程也非常重要。周老师在起草了文本初稿以后,下一步怎么样进一步完善,怎么样让中国的民众参与到当中来?

周永章:进一步修改的想法是有的,我们会征集中国和欧洲双边的意见。首先,欧洲在低碳领域确是个火车头,思想方式比较国际化,我们需要在文本中加强这个向度;其次,大家的历史、文化不同,的确有很多分歧,所以大家就要往前看,其实大家的前景是一致的,这方面更容易取得共识,这是接下来文本修改的方向。

另外,中国受行政区域和行政力量影响很大,大家都相信政府,这在某种意义是好的,但在另外一种意义上,民众主观能动性这一块可能有所欠缺。我们作为民间的力量,不一定要跟政府相违背,但有时我们可以考虑政府考虑不到的,起到进一步补充的角色,这是文本修改的一个重点。政府有它的观念,假如民众的观念完全跟政府观念一样,那意义可能不是特别大。政府观念里面可能有一些视角考虑不到,但是民众可以考虑到,比如低碳生活民众做起来比政府做起来要容易得多,这也是文本要突出的另外一个方向。

我们跟欧洲、或跟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明显是有差距的,这种差距在哪里?来自于经济发展水平或者发展的历史阶段。比如像核这个问题,在欧洲人心目中,核能可能不能简单地列为低碳能源,因为核的确会有一些环境风险。从松散一点的、浅一点的低碳含义来讲,应该包括核能。但是欧洲现在有一些组织和政府更强调深一点的低碳,绿色一点的低碳,可能就会把核能排除在外。中国现阶段要考虑资源的问题、能源的问题,可能就会把核能放到低碳的概念里边。这样中国的概念跟欧洲的概念可能就会有些分歧,这些分歧怎么样磨合、怎么样理解,这也是我们文本将来试图要展示出来的。

第五节 什么是低碳生活

主持人:周老师讲话中提到几个关健词,如低碳、低碳生活。近几年中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比如说雾霾,使大家对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有一个新的思考,但是在气候变化领域,我感觉跟周围的朋友谈起来,大家还觉得比较陌生,所以能否请您再解释一下什么是低碳,什么是低碳生活,低碳发展又意味着什么?

周永章: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们现在的雾霾问题和环境问题,它跟我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城市里大量地使用机动车和排放尾气,可能有些城市还有很多工厂排放尾气,这些是雾霾非常重要的来源。假如从低碳的角度来说,我们要控制化石能源的消费,这样雾霾的来源就少了很多。我们现在看到的雾霾其实是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有关系的。

关于低碳生活,从字面上看,它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好像有点遥远、有点陌生,但假如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的话,这距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气候变化跟我们身边看到的事情或者发生的事情是息息相关的。这么多年大家感受到的一些极端天气事件,比如下大雨、刮大风、下大雪和极端的水文事件,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的话,这跟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这些极端的事件其实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

第六节 欧洲社会对低碳生活的设想和做法

主持人:我想问一下陈主席,大家都知道整个欧洲社会对环境保护、绿色和低碳都有一个强烈的认同,能不能也请您介绍一下欧洲人对低碳生活的设想和做法是怎样的?他是如何走到低碳发展这条路上来的?

陈彦:现在国际上不太认为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是非常快的,正在进入发达国家之列,因此就把它叫做新兴国家,包括中国、印度、巴西这些国家。但是从欧洲的角度来说,欧洲是最老的发达国家,是工业革命的故乡。从工业革命一直到现在,有一百多年的时间,这是欧洲本身发展、发达的过程,同时也是欧洲带动全球其他地区进入发展轨道的这么一个阶段。

全球化也是从欧洲发端,然后慢慢地绵延到世界各个地区,欧洲发动的现代化把整个世界卷进去了。欧洲在发展的同时,反思的声音从来都很强烈,就是说他总是有一部分人在那里去批判你,批判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有问题的。比如说科学主义,科学主义也是起源于欧洲的,但是欧洲一直有声音在反对科学主义。“五四”的时候的赛先生、德先生,就是讲科学,我们要相信科学,我们应该科学决策,我们的科学如何如何,这其实从欧洲一脉相承过来的。科学是从那里发展之初,大家认为科学是万能的,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但是欧洲就有人反对这个科学主义。

科学确实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你可以征服自然,你可以挖掘资源,但是科学解决不了信仰问题,人的信仰不能用科学来解决,人的社会道德问题你不能用科学来解决,一直有这种声音。现在大家也看得更清楚了,科学不仅不能解决信仰问题、不能解决道德问题,科学也不能解决环境问题,而且在我们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当中,科学造成了很多的环境问题,造成了环境的破坏。

气候是不是在变暖,原来科学界反对的人会说气候本身就是在变化,不太承认人的活动带来了气候的变化。但是,现在大家的声音都比较一致,周教授是一个权威,认为气候的变化尤其是变暖的加速,是人的行动造成的。人不是必须来控制自然、征服自然,这个是不行的,因为人必须跟自然和谐地生存在一起。现在工业的发展造成了人盲目地扩张,把自然界其他生物和环境破坏掉了,气候变暖造成了很多新的问题,包括疾病的传播,我们知道动物的病是会传染给人的,但是现在生物圈的界限在打破,动物身上的病菌也可以传染到人的身上来。

现在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办法来对付气候变化,这个需要想得更多一点、想得更深一点。我们现在的主题其实有三个内容,一个是应对气候变化,一个是反思发展模式,一个是共建公民伦理。一方面,我们应对气候变化不能停留在气候变化本身,我们希望藉应对气候变化我们重新反思整个人类从工业革命以来的发展模式,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公民有所行动,不仅仅个人,政府和企业也都要来采取低碳的方式来生活,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就会对我们的气候变化这个很大的挑战有所作用。

第七节 反思低碳转型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主持人:听了陈主席介绍了欧洲的情况和一些想法以后,真是觉得这对中国来讲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我们可以藉此一起来反思现在面临的困境。这个困境不光是中国自己要面对的,也是一个全球社会都不能去避免的。我想请问周教授,在中国特色的环境之下,做低碳转型、低碳发展的时候,政府、社会还有民众各自可以怎么样去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呢?

周永章:首先还是要回到最原始的点,不管是政府、企业、还是民众,我们的观念要重视。现在我们享受的所有这些东西,它本质上是工业文明的成果,工业文明带来了很多福利和便利。但是工业文明的确是有非常大的问题,它的思维方式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浪费,这其实是低碳理念所反对或者说不倡导的地方,因为我们消耗和浪费这么多的资源,必然对环境造成很大压力。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我们对这个生态系统的认识出现了偏差,我们总觉得人类才是生态系统的核心,我们应该支配整个生态系统,其实不是的,人和自然应该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

一方面,我们要享受工业文明的成果,另一方面,我们要批判工业文明中不合理的理念。政府就要做的是,比如调整产业结构,产业或者企业必须符合低碳理念,尽可能地少使用化石能源,节能的产业应该重点扶持等等。产业布局的问题政府也应该要考虑。

企业要做的是采用复合低碳理念的企业技术和产品设计,因为不同的技术排放的二氧化碳多少是不一样的。

作为民众,我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都应该是低碳的。其实低碳生活是文化和价值观层面的问题。比如吃东西,今天我要吃三两米饭和三两猪肉,这是我的需求,跟低碳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我非要点几公斤的肉就会造成浪费,这是不符合低碳理念的。

我们政府也好、企业也好、个人也好,首先要有这种意识,要有低碳的这种观念和认识,然后从我们身边的事情做起。现在政府对经济发展非常重视,但是要加强低碳理念。企业也是,可以通过低碳理念改进技术、设备和管理。个人也是,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都是低碳行为。

主持人:我知道周老师主编过一个低碳三字经,用中国文化传统能够接受的方式来向企业、民众提供低碳生活指南。之前周老师还有一个提议,希望把低碳三字经的英文版捐献给这次活动,作为改变大家低碳意识的文本,陈老师是怎么想的?

陈彦:周老师的低碳三字经是一个很大的贡献,我从头到尾都看了一遍,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声音倡导着最先进的现代理念,这个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广泛地传播,能够在中国低碳问题上起到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第八节 中欧社会论坛作为沟通中国和欧洲民间社会的桥梁

主持人:今天我们的主题使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凯迪网络前两天已经把我们这个主题在网络上做了预告,很多网友都积极提问,下面我们也想把网友的一些问题反馈过来,请两位专家解答一下。

第一个问题问陈主席,能否简单介绍一下中欧社会论坛在沟通中国和欧洲民间社会上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陈彦:这个问题其实已经回答了,我们的作用就是沟通。中欧社会论坛希望能够把欧洲的民间组织和中国的民间组织通过一定的形式,让他们坐在一起,或者是通过其他的方式,能够进行对话。

现在我们也一直在开展这个工作,我们在这方面所做的当然还远不够的,但也做出了一些成绩。现在我们希望能够把沟通聚焦在一些主题上。比如,今年我们希望能够更多地让中国和欧洲民间社会在气候变化这个问题上进行更多的沟通。同时,环境问题和污染问题也是中欧希望沟通的,透过环境问题,我们还可以再上升到发展问题,思考我们怎么样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就关系到刚才网友所说的,我们如何来反思我们整个发展模式。欧洲是如何进行反思的,中国该怎么反思,这两方特别值得沟通和对话,这是为什么呢?中欧双方虽然历史文化不同,发展阶段有异,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但是思考也好、行动也好,大家如果在理念上能够换位思考,我站在你的角度想想你会怎么想,你站在我的角度想想我会怎么想,大家有意识地换位思考,这样对话才能起到作用。从我个人的角度,我相信欧洲也好、中国也好,美国也好,其他的国家也好,都是能够对话的,因为我们都是人类,我们面对着同样一个世界,我们面对着同样一个未来,这是我们必须进行对话的最重要的原因。

第九节 打造广州成为具有标杆意义的低碳城市的可行性

主持人:下一个问题是问周教授的,网友提出来说现在全球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建设低碳城市的模式,低碳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利益深远,是否能够作出一个能够代表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模式,想问您广东可不可以率先打造一个具有标杆意义的低碳城市。

周永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现在低碳城市发展中的确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特别是国外,对低碳城市发展的模式都做了很多探讨。比如哥本哈根就要打造一个碳综合的城市,提了很多的做法,包括建瘦精公园,我们的公园都是很大的,几十亩、几百亩甚至更大,但是现在他们建的一些公园可以很小,这其实就是一种低碳理念。我们国内也有试点,包括广州都在做,但是刚开始。

我觉得将来城市可以把建设低碳产业作为重点任务之一。在交通方面,每一个城市都有交通问题,我们要发展低碳交通。每个城市都是一个建筑群,我们要建设低碳建筑。城市里边很多人生活在一块,那就有低碳生活的问题。这些其实都是我们建设低碳城市的着力点。我想广州现在去努力的话,完全可以做成一个标杆城市,也应该做成标杆城市,为什么?假如把广东在全世界独立出来作为一个经济体的话,GDP大概排在17位。广州大概有1500万人口,在世界前列,何况广州不仅是一个广州,它是和整个珠三角连在一块的,有四五千万人生活在这个地方,这在世界上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城市群。把这么大的一个目标拿出来,大家都会很关注。假如广州要提升国际形象,在低碳时代,低碳是一个前沿理念,也是一个主流理念,代表未来,我觉得广东的广州应该成为低碳的标杆。

主持人:网友问:如何才能驱散雾霾,体现真正的蓝天?

周永章:我们要驱散雾霾,得从源头上阻断它。雾霾是非常小的一些颗粒,在我们大气里散不开。这些颗粒来源包括粉尘、机动车尾气、家庭厨房的油烟等等。比如说我们如何降低地动车尾气的排放,除了减少之外,可能还有技术的问题。如果从一些外部的因素来考虑,雾霾除了刚才讲的这些源头以外,还因为它不能散出去,不能散出去跟城市里面的通风条件、局部小气候有关系。你想想,假如城市都是一堆房子,杂乱无章,风都吹不进来,就很难吹散,就加重雾霾的现象。假如我们城市设计的时候,就让风进来得更顺、更流畅,自然很多雾霾物质就跑掉了。

我们作为企业和民众,怎么样能够减少这些排放呢?大家都可以做出贡献。真正要解决雾霾的问题,可能是一个很复杂、很系统的工程,但是不管怎么样,政府、企业、个人都要共同努力,有技术的问题、有城市规划的问题、有生活习惯的问题,方方面面都牵涉到,假如这些方面我们做到了,雾霾即使不能完全解决也能缓解很多。

第十节 各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机遇和困难并存

主持人:网友问两位专家,2015年的巴黎气候大会要重新呼吁各国达成公约,不知两位对未来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有一个什么样的想法,各国是否能否抛弃这种差别,达成共识?

周永章: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个里程碑,第一个里程碑就是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签署了5个文件,其中一个文件就是各国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框架公约,这是起点,真正作为联合国承认或者说政治共识的一个起点。这个公约提出了一个目标,就是说希望把温室气体的大气浓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什么样的合理水平?不对我们整个地表系统造成灾难,但是怎么做却没有讲。

围绕这个事情,后来大家去谈怎么样做,就谈出一个《京都议定书》,重点解决操作的问题。比如发达国家应该承担什么任务,比如要减排7%,或者拿出多少GDP来做这个事情。再比如提出经济发展机制,我们可以通过三种经济发展机制来解决这个问题,其中一种是碳交易,欧盟或者英国的技术很好,但是减二氧化碳的排放在这些国家比较高,而在中国、印度比较低,他们就可以把这些技术转移过来,减的成果算他们的。这个是《京都议定书》非常大的一个贡献。但是《京都议定书》又牵涉到利益的问题,所以谈判的时候和执行的时候也有一些周折,比如有一些国家如美国不签字。不管怎么样,到了2005年生效了。生效还是有问题,因为该文本强调的是2005到2012年的减排任务,但是2012年以后怎么办呢?大家又聚在一起谈。

谈的过程中就有另外一个重要的里程碑——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大家都很关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各国政府首脑和国家元首的行动,但没有达成预期的目标。不过毕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大家更关注气候问题了。现在大家就期望2015年回到哥本哈根大会的状态,让世界各国达成共识,所以大家期望非常高。最后的结果现在我们还很难预料,但是不管结果怎么样,都会极大地推动大家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推动低碳发展往前走。

陈彦:我很同意周教授的叙述。2015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中,各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也包括各个地区各个方面的领导人,包括企业、世界银行等等,大家都会参与谈判,希望各个国家在最后能够达成某种共识,最关键的就是国际社会希望达成一个法律上有约束力的协议。

当然问题肯定还是存在的,分歧还是有的,比如刚才周教授提到的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有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达不成共识,一个是大家是不是愿意提出碳总排放量到了哪一年就一定要降,这个要减就比较难,因为有些国家比如中国、印度认为会影响发展,所以发展、减排和低碳之间是有一定的张力和矛盾的,若是太低碳了,发展可能会受影响,这是一方面的问题。另一个方面,如果我们要达成一个法律上有约束力的框架,就有一个核查的问题,我保证我从2020年开始把我的排放量降低比如说20%、30%,你说了但是你达不到怎么办?国际社会是不是得设立一个机制,通过这个机制可以去核查一个国家的排放量到底是不是遵守承诺,这时候就涉及到国家的主权问题,这也是2009年达不成协议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这些问题也许会有一些进展,但是也许不一定有很大的进展。这里边有一些很重要的事情都最后没有解决。昨天欧盟创始人之一贝尔图安老先生的致辞中就提到这么一点,他就说我们必须有一个国际机制,就是说国际成立这么一个机构,这个机构就是能够负责整个国际性的、全球各个地区、各个国家的减排指数。他认为关于气候变化谈判本身就提供了这么一个机会,因为这个问题绝对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不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甚至也不是某几个国家的问题,全球的问题必须有一个全球的组织架构,这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他就提出这么一个设想。

我们明年的大会能够达成一个什么样的协议?从现在开始,我们需要向能达成协议的这个方向来努力。我们今年中欧社会论坛希望在巴黎召开的中欧民间对话,也是希望促进这样一个协议的达成。

第十一节 城市建设应该为低碳行为留下空间

主持人:我们这里还收到一位特殊网友的提问,他是凯迪知名网友行者小白,他是一位自行车爱好者,现在正在作为第五届低碳时代的低碳大使,他认为骑自行车低碳环保,而且强身健体,所以他这一次骑行目的就是希望通过他的行为,能够让更多的人领略到自行车运动的独特魅力,并且把路边最美丽的风景分享给大家,唤起大家低碳环保的意识。

他的问题是如今的城市建设,使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在很多方面和低碳以及环保是矛盾的,这两者怎么样去寻找一个平衡?

周永章:首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骑自行车是低碳的行为,骑自行车有两种功能,第一个是实现交通,第二是对身体健康有好处,这两者都是低碳的。但是回到城市,骑自行车就会发现问题,为什么?中国现在的城市规划都是考虑机动车,要主干道什么的,有些地方可能有人行道,但是像广州对自行车道的确考虑不够。这个网友提的问题我觉得提到点子上了,以后我们的城市规划应该考虑到自行车,至少为它留下空间,这本身就是低碳行为,也是健康行为,那么为什么不给它留下空间呢?国外有一些地方是做得非常好的,08年我去过北欧,他们真的有专门的自行车道,自行车停放也很方便,你去了以后就能感受到这个城市很尊重骑自行车的人。这是我们现在的城市(包括广州)可以借鉴的,以前我们这块是有的,但是现在我们忽视了。

第十二节 低碳发展必须有新的理念作为支持

主持人:最后请两位老师给我们的直播室做一个结尾吧。

周永章:我觉得应对全球变化,低碳发展,的确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越往前走,就会越感觉到它的重要性,越感觉到它的魅力,它会影响到我们的方方面面,影响到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的方方面面。所以大家现在都在讲低碳是一个新的经济革命、一个新的思维革命。现在可能有些公民对这个了解浅一点,可能还没有意识到,但是你越理解里面的内涵,你就会越来越感觉到里面的内涵非常丰富,对我们未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低碳时代是不可逆转的,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止它前进,所以我们要顺应这个潮流。

陈彦:很感谢南都和凯迪网络为我们提供这么一个平台,这个平台让我们能够发出声音,让我们能够传播关于低碳的理念,这个十分重要。我现在强调一点,我们有时候觉得好像我们个人的行动、个人的一些想法,包括对话都好像不能够起到太多的作用,其实我认为理念是最关键的东西。我们在整个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当中,从改革开放一直走到现在,我们都说我们要发展,我们不能落后,落后就会挨打,这是一个理念,现在我们应该开始有新的理念进来,这个新的理念就是我们需要发展,但是我们更需要可持续性的发展。如果这个发展不能持续,把我们的环境都搞坏了,把我们的健康都损坏了,那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必须有新的理念。这个新的理念就是低碳、就是减排,就是如何来重新反思我们从工业革命一直走到现在的这样一条道路。今后我们应该怎么办?假如我们都想通了,把所有的问题都考虑到整个大环境和人类的和谐,我们的行动慢慢会跟上去的。

主持人:非常感谢各位网友关注我们中欧社会论坛直播室,也希望各位网友能够在我们后期活动中持续关注,也请各位网友关注我们的《共识文本》的起草过程,谢谢!

【活动主题】

主题: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

时间:2014年7月17日上午

【嘉宾简介】

陈彦:“中欧社会论坛”创始人、执行主席,欧洲华人学会秘书长,法国政治与思想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历史学博士。

周永章:广东省政协常委,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查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政府决策咨询顾问委员会委员。

主持人:魏微(广州市法泽城市与公益研究中心秘书长)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欧社会论坛、南方都市报

承办单位:凯迪网络、广州市法泽城市与公益研究中心

支持单位:南方舆情研究院、奥一网、21CN南网等

来源:http://m.kdnet.net/content.php?i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