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中欧携起手来,构建一个全球产业链和价值转移的真正的绿色发展机制 - 中欧社会论坛 - China Europa Forum

王毅:中欧携起手来,构建一个全球产业链和价值转移的真正的绿色发展机制

打印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毅

今天我想谈三个观点。第一,本世纪近15年来,中国和欧洲这两大经济体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为全球做出了重大贡献,可以说作为发达国家的先锋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来完成我们的任务。中国的贡献是从理论到实际,是多方面的,比如说中国在2004年就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和循环经济。同时我们在2006年也提出了围绕节能和能效的发展战略。在2009年中国提出在2020年的时候提高能效的目标。2005年中国节能的效率比2003年提高了25%,在节能方面,节能量超过了全球节能量的50%以上。

在欧洲方面,我想欧洲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包括实现京都协议的目标,在2010年提出了欧洲20/20的智能增长,可持续增长和包容增长。2011年欧洲提出了2015年的能源路线图,低碳发展路线图,欧洲在绿色创新方面做了很多具体的工作, 也包括在德国能源转型方面做出了典范的意义。1月份我在歌本哈根参加的一个可持续发展设计研讨会,我发现欧洲在社会层面、城市层面开始整体的设计,包括社会的方方面面。

但是,我们走的还不够,还要继续往前走。继续往前走意味着什么?刚才许多嘉宾都说道,世界可能面对全方位的变革和发展模式转变创新的阶段。这个阶段带来的是一系列的变化,它可能面临的是整个科技的革命,产业的革命,管理的革命,贸易的革命,它是一系列革命所引领的。在这个框架下,中国在今年也提出了能源革命,提出了碳排放的总量控制,包括在2012年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

在全方位的变革下,我们很难预测未来10年、20年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但是我们可以描述这场变革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就是我想说的第一个特点 – 绿色,第二是智能,通过智能来建立这样一个平台,把所有的绿色因素融合到转变中。第三是包容,模式可能有区别,欧洲有欧洲的模式,中国有中国的模式,这是一种至上而下、至下而上相互结合的模式,同时它是一个可持续的。

我还想说的是,模式的创新还是一种系统的创新,不是一个单一的技术或政治的创新,它完全是一个系统的创新。第二个创新是一个开放性的创新,最后一个是合作的创新。只有通过结构性变革和模式创新才能往前走。这是我想说的第二个观点。

第三个观点,假如说我的判断是正确的话,那么中国和欧洲需要共同携手,共创这种模式,共同推进这种结构性的转型,来发挥我们各自在各方面的领导地位,来面对未来。在这些方面,我想我们有很多方面的工作可以做,比如说基础设施方面,包括公路网、高铁网,比如我们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构建这种联系;比如说我们还可以构建广泛的欧中智能电网;再比如说中欧应该建立更良性的、产业转移的价值链。过去,每过十几、二十年,我们所看到的所有资源密集、碳密集的产业就会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中心转移到另一个中心。尽管我们有清洁机制、发展机制,但它并没有阻止污染性产业的转型。

下一步,我们希望同欧洲携起手来,构建一个全球产业链和价值转移的真正的绿色发展机制,而不使中国的东部地区的重污染企业向中国的中西部地区转移,甚至向其他国家转移。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基于科学的合作网络和平台。这个网络可以让中国和欧洲共同分享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最佳实践,最佳管理和最佳政策。我们希望构建不同的工作组,来讨论怎样推进新的模式、新的结构性转型。在政府层面、经济层面、管理层面、社会层面,大家来共同推进模式的转型。只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只有中欧互补,我们才能寻求共识。

(根据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