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区发展研究的一个综述 - 中欧社会论坛 - China Europa Forum

中国山区发展研究的一个综述

唐忠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2007

一、中国山区发展研究的概述

中国的山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多种经营门路广阔,发展潜力很大。山区的总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9%,全国90%的林地,84%的森林蓄积,77%的草场,76%的湖泊,98%的水能都集中在山区。同时,全国2300多个行政县中,有1500多个山区县,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我国绝大多数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这里,特别是在贫困山区,还存在不容忽视的温饱问题。

中国山区丰富的资源和落后的经济及中国其他地区的快速发展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1984年,国家把贫困山区的脱贫作为全国性的任务提出来,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之后,关于贫困山区发展的研究陆续开展,并在理论上开始了初步的系统探索。

山区的开发与发展涉及到人口、生态、粮食、资源、温饱和落后六大社会经济矛盾,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工程,任何单项的措施都难以奏效,需要综合治理。同时,山区的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具体措施的实施都要适合山区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驱动力。

目前的相关研究成果,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总体上文献较少,也存在很多要更加关注的方面。过去的研究关注了山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关系,山区各产业之间的关系,及山区经济发展与当地生态的关系等,却在山区发展战略等问题上缺乏理论性的研究,需要加强。

二、中国山区发展研究的问题

中国山区发展的研究成果涉及到很多方面:

1.中国山区贫困的现状

我国的贫困地区都在山区,实际上就是贫困山区。它们比较集中,范围广大而社会经济情况极其复杂多样。

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特征十分明显,东部沿海地区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率先发展,中部次之,西部相对落后。与此相关,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绝大多数集中在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并呈块状、片状分布在高原、山地、丘陵、沙漠等地区。这些地区是中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贫困结构最复杂的地区。其中有老革命区根据地,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有边远地区,也有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地区。在1994年中国政府确定的592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中,中西部地区占82%。

根据标准测算,2005年末,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数量2365万人,比上年减少245万人,减少9.4%;贫困发生率为2.5%,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

从地区分布看,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2005年末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贫困人口分别为142万、668万、1421万、134万,贫困发生率分别为0.4%、2.4%、5.0%、2.4%。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占农村贫困人口的60.1%。

从地势来看,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山区,2005年末山区贫困人口1228万,贫困发生率为5.5%,占农村贫困人口总数的51.9%。

分省来看,西部省份贫困发生率相对较高,其中,青海省贫困发生率在10%以上,内蒙古、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新疆等7个省(区)贫困发生率在5%-10%之间。

自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以来,由于各级党政机关加强了领导,有关部门增加了投入,社会各界广泛支援,特别是贫困山区人民人心振奋和积极努力,相当部分地区解决了温饱,其余地区的人民生活也有了改善,整个贫困山区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2.中国山区发展的意义

中国绝大多数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山区,调查表明,经济改革带来的商品经济发展初期,经济发达地区对贫困山区的不利影响远远大于其有利影响,出现了贫困山区资金及素质较好劳力单方面流入发达地区的不正常现象。

同时,山区是还是中国的战略后备资源基地和市场,是全国生态的屏障,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保持安定团结局面的一个重要因素,还是农业发展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

3.中国山区脱贫与发展的相关问题

(1)中国山区脱贫的阶段性与战略选择

山区发展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我国山区发展既不同于一般发展中国家,也有别于发达国家,正处于受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冲击的变革期。

中国山区经济发展离不开全国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同时亦受到区域发展阶段性规律的制约,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有着明显不同的产业结构特征和经济发展驱动力。在探讨区域发展机理的基础上,提出利用时空等价概念模型预测中国山区发展趋势与人均GDP变化特征。

以四川省为例,将成都与川西山区作为标准样本区域,构建了时空等价的概念模型(T=S),四川省15县经济增长的空间差异趋势曲线表现出多段典型的Logistic组合式特征,认为中国山区人均GDP正处于逻辑斯蒂增长的开始阶段,即工业化起步阶段,也是处在温饱奔小康的过渡阶段,比全国平均水平落后一个波段。发展中应该把握好时机,即要努力夯实基础,在起飞阶段,则大胆提高发展速度。

(2)山区与非山区发展的关系

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不平衡关系。经济系统依靠自身的媒介与符号在内部各要素之间和外部环境进行交流,利润是衡量经济行为是否合理的唯一标准,这种经济价值标准与生态价值之间存在明显冲突,随着经济系统规模不断扩大,经济与环境的不平衡关系也日益激化。

对福建省山区的调查表明,如果山区与沿海之间的经济差距过大,不仅关系到山区的“抽空”效应,也是涉及全社会的稳定问题。山区与沿海有互补的关系,山区有自然资源的优势,沿海有经济技术的优势,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加大山区与沿海的资源与产业整合力度,将沿海的劳动密集产业向山区梯度转移和扩散,搞好分工协作和各种形式的经济协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山海互动发展的运作方式必须符合市场规律,重视建立有利于两个区域发展的体制环境。

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取代了资源优势成为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福建山区在注重资金投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硬件”建设的同时,对创新能力这一“软件”的建设关注不够,山区经济还没有形成内在持续发展的增长点。

(3)山区发展需要综合开发治理

山区的脱贫和发展是非常紧迫的任务,而人口、生态、粮食、资源、温饱和落后六大社会经济矛盾集中在贫困山区,完成这个任务要有综合治理,任何单项措施都难以奏效。

我国山区综合开发试点示范工作进入第6个年头。114个示范县按照“改土、治水、植树、修路、办电”的十字方针,通过国家专项贴息贷款的扶持和带动,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也辐射带动了周边山区县的经济发展,并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山区正在成为我国生态建设、森林旅游、生态产品等世界潮流趋势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

山区综合开发的主要内容是“改土、治水、植树、修路、办电”, 成绩如下:(1)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2)山区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等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建设。(3)优化了山区的经济结构,示范县主导产业已初步形成。(4)有效引导了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山区建设,提高了山区资源和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益。(5)探索出许多成功的开发机制和模式,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显现。

河北省迁西县和北京市平谷县在综合开发山区的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因地制宜,是很好的样板。

山区综合开发在建设山区、开发山区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取得了明显效果,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但是仍存在着不可回避的问题。(1)对山区综合开发认识不够。(2)支撑条件不足。(3)政策仍不到位。(4)科技注入不够。

(4)山区的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

四川省苍溪县依托庭园经济,初步找到了一条在农户分散经营基础上农业生产实现商品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现代化管理、有一定科技装备的具有鲜明山区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这就是“专业市场+支柱产业+庭园经济”。从产业化的角度看,也就是依托市场,带动一定的产业和农户,通过市场这条纽带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联结起来,形成支柱产业,发挥规模效益。从发展历史看,就是把庭园经济作为山区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形成支柱产业,最后形成市场。坚持苍溪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依托庭园经济推进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今后一个时期解决农业增收问题、加速小康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战略选择。苍溪农村经济发展的成功之路,对于欠发达山区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5)山区脱贫的可行性研究

一个对西南地区的研究表明,山区贫困有三种可能的原因:(1)投入的数量不足;(2)投入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下;(3)各种投入的质量低劣。

首先,西南地区的劳动力几乎是相对地无限供给,甚至可能存在零值劳动,土地的供给从数量上来看非常紧张,而且受到多种条件约束,数量的扩张不太可能,而有效的资本供给量成了西南地区的发展瓶颈。其次,农民配置他所拥有的统生产要素时,存在所谓的“贫穷而有效率”。最后,西南地区的各种投入的质量低劣。劣质土地(耕地),劣质劳动再加上劣质资本品的投入是导致产出水平(收入水平)极其低下的基本原因。过低的产出水平必然导致区域贫困。

脱贫的思路是从投入方面入手,把投资的对象和项目集中在投入要素的质量改良和增加现代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上。这就说明了脱贫的可行性。

(6)山区发展中的经济制度改革

通过对永安市15个村实地调查,从村集体收入、财经使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及其他福利以及村级债务状况四个方面分析了林改对于村级经济的影响,认为产权改革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通过改革集体经济实力增强,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在改革过程中应坚持规范、公开、透明的原则,健全制度,加强监督,村财政收入使用应向服务领域倾斜。

2003年福建林改之后,村集体从林地使用费和现有林承包经营分成以及林木转让价款中获得长期而稳定的收入。其他地区的调查表明,农业税费改革后,村级财政没有任何来源,造成村级组织极不稳定,有的几近瘫痪,但在永安市,这种情况几乎没有出现过。林改使永安市村级政府组织地位得到增强。

林改使村财政增加后,永安市农村公共产品和农民其他福利的供给,包括几个方面:乡村道路和水利设施建设,医疗卫生,养老保险,义务教育和其他,既改善了农村的生产条件,也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加快了永安市的新农村建设进程。

(7)山区农民收入增长

农民收入的增长趋势和收入来源变动态势都表明,农业及农村产业结构变化是农民收入差距变大的一个主要原因。农民收入的增长点由80年代的农业(产品和价格)转变为非农产业。产业结构的变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民家庭在就业结构、家庭经营的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经济结构变化在提高全体农民收入的同时,也迅速拉大了农民间的收入差距。

农民收入差距拉大后,农业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可能会受到制约。收入差距造成的农民在消费需求和供给反应方面的差异,将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体进程产生影响,一定的收入差距可能是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和动力,而产业结构的变化有可能导致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要促进山区农民收入增长,一是降低农业的就业份额,二是坚持农业结构调整,三是坚持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四是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最后是建立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农民在市场上适应能力和谈判力量。

三、中国山区发展研究的前景

山区发展在全国总体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当前是全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贡献者,是“三农”问题的集中区和难点区,是全国脱贫的最后攻坚区。当前我国山区发展研究的重点是:(1)山区发展战略,(2)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研究,(3)山区工业化,(4)山区农业产业化,(5)山区聚落和(6)山区脱贫等方面。

应以科学发展观统帅山区发展研究,引入现代发展新理念,引进现代科学新理论和方法,分别在国家层次、区域层次和聚层次上开展研究;提倡深入山区,深入农村深入农户;创建山区发展的长期、连续、定点的跟踪调查、监测,构建全国山区发展社会观测网络。

This document in different langu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