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术研究应有严谨的学理基础 - 中欧社会论坛 - China Europa Forum

人文学术研究应有严谨的学理基础

当代学术语境中的儒教问题

王健

关于儒学是否为宗教的争论,大致是在两个背景下展开的。一个是源自明清之际“礼仪之争”的长线背景;另一是肇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由任继愈先生提出“儒教是教”所引发的带有意识形态色彩之争的短线背景。本文针对后者发言。其实在20多年的争论中,意识形态的意味已逐步淡化,反而是牵引出的一些学术和非学术的问题更值得关注。论者各有立场,各持论据,似乎争论永无结果。笔者认为,应该重新梳理和反思这正在变得夹缠不清的论争,确立讨论的根本基点,以及清楚的思想论域,方能得出有益的文化共识。

基点有二:一是“现代文化诊断”意义上的,即中国现实文化困境的“病理”究竟何为?在此前提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找到一条既有民族主体性又有普遍意义的文化建设之路。因为共同的关注,是“百虑一致”的对话平台。二是在问题意识的基点上,立论者应该本着严肃性与科学性的学术态度,摆脱独断论的心态,使自己的思想观点建立在坚实的学理基础之上。

关于第一点,学界已有共识。而第二点,有些论者有意或无意的忽视,不仅关乎学术研究的健康风气,更关涉现代人对儒家传统精神的理解和中国文化的建设问题。笔者认为,《中国儒教史》较为典型地表现出学术的草率和理论的粗疏。笔者认为,综合相关的文献(《论语》、《礼记•表记》等),并在历史的语境中,孔子所表达的是一种尊亲有度,秩序合理的理性思路。概括而言,此书的根本失误在于:以“上帝”之手平推儒学的历史,使得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历程,被轧平为一部上帝鬼神的解说史以及在上帝意志支配下的社会行为史,从而遮掩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个性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