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城市的宜居生活——主要相关领域的观点、热点及案例 - 中欧社会论坛 - China Europa Forum

和谐城市的宜居生活——主要相关领域的观点、热点及案例

王雅娟

2010

城市规划学刊

一、几种流派和观点

1、和谐城市

联合国人居署2008/2009世界城市状况报告从空间和谐、社会和谐和环境和谐三个方面阐释和谐城市的内涵。空间和谐包括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和城市内部的密切联系。吴志强2004年提出“和谐城”理念,认为包含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和谐等三方面。牛文元等2007年提出城乡一体和谐城市的理念,认为新型城市化较之传统的城市化,具有以下4个显著特征:一是更加注重城乡统筹;二是更加注重产业支撑;三是更加注重均衡发展;四是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2、宜居城市释义与评价

David L.Smith明确了其概念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在公共卫生和污染问题等层面上的宜人;舒适和生活环境美所带来的宜人;由历史建筑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宜人。WHO于1961年提出安全、健康、便利、舒适是宜居的基本要素。P. Evans对城市宜居性的定义包括两个方面:生存和生态可持续性。D. Hahlweg以自身为主体,设想出一个宜居城市:在宜居城市中,能健康地生活,能方便地出行——步行、骑车、坐公交,或是自己开车。E. Salzano对宜居城市的定义是:宜居城市连接起历史与未来。Timothy D. Berg创造了宜居城市运动概念,核心思想就是重塑城市环境,在城市形态上,要建设适合行人的道路和街区,恢复过去的城市肌理;在城市功能上,要实现城市的工作、居住、零售等综合职能。H. L. Lennard提出了9个宜居城市的标准。

英国经济学家智囊团的全球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评出全球“最适合生活的城市”。美国《Money》的“Annual Awards of Best Places to Live in USA”分为财务状况、住房、教育水平、社会质量、文化娱乐设施、气候状况等6大指标20个分指标。《商务周刊》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开展了一系列年度的中国宜居城市指数的调查研究。张文忠等从城市的安全性、环境的健康性、生活的方便性、出行的便利性、居住的舒适性等5个方面展开对北京宜居水平的评价。顾文选等提出从社会文明、经济富裕、环境优美、资源承载、生活便宜和公共安全等六个方面来评价城市是否宜居。楚建群和董黎明认为宜居城市必须满足居民多方面的需要,宜居目标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不能套用同一发展、评价模式。刘维新则认为,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经济环境是衡宜居城市的三大标准。

二、主要热点问题

从宜居城市相关研究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宜居的理念经历了从生活居住环境在空间、时间和内涵上的全面扩展。从空间上,从居住生活的社区、城市、扩展到区域、国家乃至全球。从时间上,尊重历史文化遗存,关注未来的生存发展。从内涵上,从经济发展,扩展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宜居正扩大为一种大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