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与传统复兴 - 中欧社会论坛 - China Europa Forum

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与传统复兴

王树声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pp. 170-174

全球化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本文的考察限定在文化维度内,主要考察作为现代性的后果,全球化在空间上如何使传统从特定地域中脱离出来并嵌入全球网络,全球化在时间上如何加剧了历史记忆的延续与断裂之间的内在矛盾。在反思经典现代性的基础上,探讨两个问题:传统与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全球化进程中的传统复兴。

一、传统与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

现代性的反思性促使传统从封闭固化中摆脱出来,走入复杂善变的、活生生的生活世界,粉碎了传统的自足性。全球化使原来社会、民族、国家内部的现在与过去的对话,变成了不同时空域的社会、民族、国家传统的相遇、对立与理解过程。传统由此成为在全球化体系中定位的资源和规则,但传统只有经过认同环节才能发挥应有功能。认同是求同存异的过程。全球化条件下的认同包括两种不同的取向,一种是普遍主义的取向,即摆脱本土性传统的时空域限制,对外部的、更大的整合单位与文化观念的承认与归属,认同参与了这种归属感的建构;另一种是特殊主义的取向,即固守本土性传统与地方性真理,对普遍主义的全球化扩张怀有深深的忧虑,认同成为确立自身特殊性、增加内部凝聚力、强化对外防御的机制。

二、传统复兴与全球化进程

从上世纪末至今,多种多样的怀旧情绪弥漫在整个世界,全球范围内追溯过去的共同情绪使世界具有沟通的话题及可能。尽管“文化乡愁”和“寻找原教旨”都体现了全球范围内对传统的诉求与追寻,但在全球趋同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仍蕴藏着复杂的异质性。

在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复兴体现出对当代世界体系去中心化及全球化条件下地方化的吁求,体现出重塑受西方文化侵蚀的认同与历史连续性、寻求解放与自主的意识,体现出发展中国家对现代化与现代性关系的反思,极端情况下甚至是对现代性的抵制。

与此相比,将东方文化传统浪漫化、甚至将其看做是走出现代性全球化困境的救赎之路,同样是西方学界对传统复兴最常见的解读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宣扬者中,西方学者占据了不可忽视的位置。西方学者对中国传统的解读往往带有明确的工具性、选择性与建构性,并不代表他们的全面认同。如果失去了对这一西方社会及学术语境的警醒,对于中国及中国学界而言很有可能带来如下不良后果:一方面,影响了我们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批判、继承与弘扬光大,只见其良,不见其莠;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使我们欣欣然拘泥于中国传统的本土性认同中,与世界相隔绝,失去了在全球化时代与世界进行对话的敏感性与能力。

全球化意味着人类社会的整合、冲突、矛盾与迷茫,这一历史洪流使个人、社会组织、民族国家都面临着文化认同与生存的焦虑,本文认为,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在反思与弘扬传统时,绝不能固执于特殊主义的文化存在,拒绝对话、呆滞于全球化的过程中。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发挥传统的建构性作用,在全球化所带来的新的时空语境中,对现代化与全球化、现代性与全球性进行反思,从而更好地走向未来。在全球化所凸显的文化特殊主义与普通主义的矛盾中,立足本土性的文化认同与存在、走向全球的普遍主义的对话与理解才是最切实可行的基本立场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