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灾后心理应激障碍及干预模式评价 - 中欧社会论坛 - China Europa Forum

青少年灾后心理应激障碍及干预模式评价

江西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 尹明华、洪森荣

《中国公共卫生》,2009年第7期, pp. 814-816

Abstract:

一、 研究目的

了解自然灾害与创伤后心理应激障碍的关系及干预模式的途径和效果。

二、 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是江西省亲历2008年1月山区冰雪灾害并遭受创伤后心理应激障碍的青少年学生。

2.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心理障碍评估问卷调查;

(2)评估后对部分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干预。干预模式参照文献方法。主要为: 改善人际交往、心理疏导、生命教育。干预时,按小学、中学、大学分层,每层对象分别按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亲人伤亡情况均衡分组,每一层每一组采用不同干预模式进行心理恢复。

(3)心理干预2个月后,对上述干预对象进行灾前、灾后和干预后的问卷调查,了解自然灾害前后青少年的心理转变过程。参照文献方法对情绪、认知和行为进行归类。

(4)心理干预1年后,再对上述干预对象进行回访和问卷调查,分析比较不同干预模式对不同学龄学生心理恢复的效果。

3.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10软件进行t检验, P < 01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

自然伤害造成心理伤害的情况包括:

1.不同学龄、性别学生应急和情绪反应情况;

2.不同学龄学生生理反应、适应能力、认知反应、交往心理和行为反应情况;

3.自然灾害后学生心理转变过程;

4.灾后青少年学生心理恢复影响因素分析;

5.自然灾害后学生心理障碍干预模式效果评价;

结果为:

1.灾后大学生和中学生的生理反应、适应能力、认知反应、交往心理和行为反应与小学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亲人伤亡程度、性别差异和学龄阶段对灾后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恢复有明显影响;

3.灾后和心理干预后青少年学生的情绪、认知和行为与灾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心理干预效果随年龄和教育水平而异;

5.小学生采用改善人际交往干预措施效果较好,中学生采用改善人际交往和心理疏导干预效果一致,大学生采用改善人际交往、心理疏导、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均能收到良好效果。

四、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

1.自然灾害发生时青少年的应激反应随性别和年龄而异。

2.灾后青少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疾病。

3.心理干预对灾后青少年的情绪、认知和行为具有明显影响。灾后青少年的心理转变过程大致可分为害怕恐惧、忧郁担心、心理重建和心理稳定四个阶段。

4.干预对象的年龄和教育水平不同,其适合的干预模式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