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儿童心理干预与转变过程探索 - 中欧社会论坛 - China Europa Forum

地震后儿童心理干预与转变过程探索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李磊琼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第6期, pp. 526-528

Abstract:

一、 理论依据与假设

危机干预理论中的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认为:“人是遗传和环境学习交互作用的产物,危机是由心理、社会或环境因素引起的,因此引导人们从心理、社会和环境3个范畴来寻找危机干预的策略”。

假设:1.地震时的经历,会对儿童心理产生冲击;2.地震后的一连串生活环境的变动对儿童有影响;3.如果没有外来支持的介入,儿童对地震的负面意义难以消除,容易陷入负面情绪状态,影响健康心理的发展。

二、研究目的

了解地震后儿童的心理状况,探索有效的心理干预模式,总结地震前后的心理转变历程。

三、对象与方法

1.对象:选取九江震中地区小学的6名小学生,4女2男,年龄10至12岁。

2.评价工具: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量表(CES-D)。

3.干预方法:进行一个半月的团体心理干预,同时辅以SAS和CES-D量表前后测。

4.团体心理重构方案设计:以国内外理论和结果为依据,从情绪、认知和行为3 个方面设计方案。

四、结果

1.地震心理转变过程分析。根据分析,将儿童经历地震灾难和团体咨询的心理转变过程归纳为4 个阶段: (1)惊恐无助阶段;(2)儿童式早熟;(3)摆脱负面情绪;(4)心理转变和升华。

2.干预效果:团体干预降低了成员的焦虑和抑郁水平,减少了情绪问题。

3.追踪评估:成员情绪平稳,表现出追求积极、健康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动机,表明该团体心理训练有效。

五、讨论

1.对团体心理咨询工作的辅导建议:(1)协助宣泄负面情绪;(2)运用绘画音乐媒介, 辅助儿童更自然的表达出痛苦与恐惧;(3)死亡教育、生命意义的教育;(4)重塑地震意义。

2.局限与思考:(1)研究中对于心理转变过程的描述,会由于儿童理解、描述能力等因素局限而不足,在信效度上无法给予十分有力的验证;(2)由于团体咨询在时间、人数上的限制,能够帮助的儿童属于少数。因此,如何扩大团体心理咨询的受益面,扩大它的应用研究范围是值得思考的问题。(3)依托学校资源,建立实用的团体咨询操作指导计划,由教师将其结合到班级的各种活动中(班会、团队、社团等),才能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获得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