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和为贵”的观念 - 中欧社会论坛 - China Europa Forum

中国人“和为贵”的观念

曲国艳

2005硕士学位论文

外交学院

中国人“和为贵”的观念

(曲国艳,外交学院,2005硕士学位论文)

对中国人来讲,和谐是最高的理想,最美的境界。中华文化历来重视“和”,主张“和为贵”。贵和尚中的价值理想和行为规范,贯穿于从先秦到近代以至当代的文化发展历程之中,这种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国古代儒道等各种主要思想流派虽然主张各不相同,但却有着相同的追求目标。儒家追求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认为人与人之间,只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就能达到和谐;道家不把自然界看成是一种敌对力量去征服,主张顺其自然,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即所说的天人合一。儒家主张通过礼制和道德规范来实现和谐,而道家则通过无为,正所谓殊途而同归。“和为贵”的观念不仅对古代和近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对当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同样影响很深。

在中国人看来,要实现“和”,并不需要完全一致,也就是说存在于客观事物的差异对实现天地人以及人和人的和谐并不构成障碍,相反,正是因为有了差异,不同事物间才能相互吸收,融合,最后得以共同发展。正是这种豁达,大度和宽容的思想,五千年前黄河中下游的小小的炎黄部落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历史上才多次出现各民族的大融合,逐渐形成今天人口众多的中华民族;无论处理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还是处理对外关系,中国人一直本着“和而不同”,和“及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和原则,即使在中国领先世界的明朝,郑和七下西洋也没有任何侵略之举;在思想文化方面,中国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和中国文化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分不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接纳了印度佛教并最终把它改造成了自己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人对十七世纪传到中国的基督教,开始并不排斥,中国人的尚和以及宗教信仰上的自由程度让利马窦等西方传教士都很钦佩,只是后来中国人自己的祭孔祭祖的传统受到威胁,才被迫禁教。

五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传承和发展着“和为贵”的思想。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作为中国外交的基本准则,这一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而五项原则也逐渐成为国际公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求同存异”不正是“和而不同”在当代的国际关系中的诠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