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思想中的个人主义 - 中欧社会论坛 - China Europa Forum

中国人思想中的个人主义

摘自 D.J. Munro 编写的 《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儒家和道家价值观的研究》

Chad Hansen

1985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p.35-55

在这篇文章中,Chad Hansen 认为中国哲学概念里个体观的色彩没有西方那么浓烈,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哲学里没有个体观。为了证明这一观点,作者首先讨论了汉语没有个性化的特征。“哲学的中国”也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中国的语言和哲学的特点都是他们部分—整体的结构,而不是一个—多个结构。在—整体结构中部分的重要性是与环境相关的。在这种情况下,更有可能的是,中国的政治家趋向于构建整体性的,非个体化的社会和社会发展模式。举例来说,在儒家思想中就存在这样的情况。在儒家思想看来,一个国家应由按等级排列、职能规定的,又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而不是由其成员(个人)和他们孤立行为的总和。这种观点同早期的西方哲学更为接近:柏拉图和西方古典哲学认为宇宙是可知的,有价值的和真实的;个人并不重要。个人的天性不完美,有缺陷,而且不断变化。因此,个人就不如绝对的‘宇宙’那么真实而可知了。在西欧,向个人主义的转变发生在个人与宇宙二分的框架内。儒家思想认为,人性是由传统的行为规范确定的。庄子对儒家思想的贡献是,他认识到我们可以受许多不同结构体系的制约。对于庄子来说,欲望由社会形成,并非完全自然的。庄子的这个观点同希腊的诡辩家很接近,因为他们都强调传统的技能而不是代表性的知识。同样,在中国的传统里,知识在本质上是“知道如何做”的技能。